图片名称

1、利用滑阀的中位机能设计成卸荷回路,实现节能。当滑阀中位机能为H、K或M型的三位换向阀处于中位时,泵输出的油液直接回油箱,构成卸荷回路,可使泵在空载或者输出功率很小的工况下运动,从而实现节能。这种方法比较简单,但是不适用于一泵驱动两个或两个以上执行元件的系统。

查看详情

1.液压配管   (1)根据压力及使用场合选择油管,油管须有足够的强度,内壁应光滑、清洁,无沙、无锈、无氧化皮,对于长期贮存的管子,加工前应酸洗,彻底清洗、冲刷,并进行检查。   (2)用锯切断管子时,断面与轴线方向的不垂直度应为±0.5°,锐边须倒钝并清除铁屑,加工弯曲管时允许其断面的椭圆度为10%。当其外径<14mm时可用手和一般工具弯管,较粗钢管宣用手动或机动的弯管机弯管,弯管半径一般应比管子外径大3倍。   (3)安装管路要求是,线路最短,转弯尽可能要少,管路的最高部分应设排气装置,以便启动时放气。   (4)安装橡胶管时,应避免急转弯,其弯曲半径R≥(9~l0)D(D为软管外径)。不要在靠近接头根部折弯,要求软管接头至开始弯曲处的距离L≥6D。软管工作时不应扭转。   (5)吸油管不得漏气,也不应阻力太大,以防进气或吸油困难产生气蚀。   (6)回油管口须伸到油箱油面以下,防止飞溅产生气泡。溢流阀的回油管不能直接和泵的入口连通,一定要通过油箱,否则油温将会过高。   (7)全部管路安装程序分两次进行,先进行试装配,将管接头及法兰点焊在合适位置上,当全部管路试装合格后,拆下来进行酸洗后再正式安装。   2.其他液压元件   (1)所有液压元件都要进行压力和密封试验,合格后方可安装。安装前应将各种自动控制仪表进行校验,以免失误。   (2)安装各种控制阀时,应注意其进油口与回油口的方位。用法兰安装阀类件时螺钉不能拧得过紧,过紧有时反而会造成密封不良。   (3)安装液压缸应牢固可靠,为防止热膨胀影响,当行程大和温度高时,缸的一端必须保持浮动。液压缸的密封圈不要太紧,特别是U形圈,以免阻力过大。   (4)液压泵传动轴与电动机驱动轴不同轴度偏差应小于0.lmm,一般采用挠性联轴节连接,不允许用胶带直接带动泵轴转动,以防泵轴受径向力过大,影响泵的正常运转。   (5)安装液压泵时其旋转方向和进、出油口应符合技术要求。   (6)各类液压泵的吸油高度,一般小于0.5mm。

查看详情

德勤:中国三成企业智能制造利润占比超50%   【德勤:中国三成企业智能制造利润占比超50%】德勤中国在7月26日发布《2018中国智能制造报告》。德勤中国制造行业主管合伙人董伟龙向智通财经APP表示,这份报告是德勤对150余家生产型和技术服务型的大中型企业的调研结果,总结发现中国制造业目前已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进入高速成长期。企业数字化能力素质显著提升,大部分企业正致力于数据纵向集成。   德勤调研显示,大部分中国企业(81%)目前已完成计算机化阶段,能够通过计算化高效处理重复性工作,并实现高精度、低成本制造,但不同的信息技术系统在企业内部仍属于独立运作,很多设备并不具备数字接口。受访企业中有四成处于连接阶段,它们以相互关联的环节取代独立运作的信息技术,操作技术系统的各部分实现了连通性和互操作性,但依旧未能达到信息技术层面与操作技术层面的完全整合。   值得一提的是,德勤调查发现,逾半数受访企业已经在制造和管理流程运用到人工智能,另有46%的受访企业已经或计划在产品和服务领域部署人工智能。此外,相对欧美企业,中国制造企业的硬件设备和厂房普遍较新,更容易实现设备连接和厂房改造。此次调研的受访企业认为,中国工业企业智能制造五大部署重点依次为:数字化工厂、设备及用户价值深挖、工业物联网、重构商业模式以及人工智能。  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,在财务方面,智能制造对企业的利润贡献率大幅增加,利润贡献率超过50%的企业占比从2013年的14%增至2017年的33%,而大部分受访企业(41%)其智能制造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在11-30%的区间,利润来源则包括生产过程增效和产品服务价值提升。   据了解,中国已连续六年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国。IFR数据显示,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17年高达42亿美元,全球占比27%,预计2020年将扩大至59亿美元,国内机器人销量将增至23.8万台,未来三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2%。德勤预计,汽车、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电器行业依然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用户。   德勤中国风险咨询合伙人沈斌向智通财经APP指出:“虽然人工智能已迅速渗透制造业等各个行业,但仍处于发展早期,技术突破和商业论证需要更长的时间。而且,人工智能应用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、信息和安全法规、自身能力都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。”

查看详情

2000-2016年,国内液压市场规模从5亿欧元迅速扩大至79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600亿元),绝对规模增长超过14倍,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从3%提升至28%;同期,美国市场绝对规模增加28%,欧洲市场规模增长43%,日本市场规模下滑38%。

查看详情
< 1 > 前往